抛除不想破坏世界这个想法外,高汉不想过多搞工业化还有许多客观因素。 这里是古代,整体科技没发展到可以支撑工业化发展的水平。
比如说原世最普通而且花样极的物品——纸。尽管汉代就已经发明了造纸术,传承到现在已经近千年了,但是想要达到最初级的机械化量产还不可能,因为没有机械可用。
想做出合用的机械,首先钢材就是一个难题,即使集一方之力解决了钢材和技术打制等问题,齿轮、轴承之类的精细部件怎么弄?想要规模化生产得有火碱,而想要得到大量可持续供应的火碱得建一个化工厂,电解法是不可能了,苛化法还勉强可以一试。
即使是这些难题都用其他方式一一克服了,但那要多长时间?一大群嗷嗷待哺的孩子们能可等不得。有知识是好事,但按图索骥往往会面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科学是群体的智慧,即使是某个人的思想卓然于前也必须得有其他人实践出来、验证其正确性才成。
高汉不是科学家,也没有科学家的那种狂热,更懒得把精力浪费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里,所以高汉造纸打算采用古代的方法来做。
“你要找人去天竺造纸?为什么不去大唐?”汪子华眼睛瞪的老大地问高汉。
高汉鄙视了他一眼,“某人曾警告我暂时不可回唐,这么快就忘了?再说这一来一回的得多长时间?我的孩子们可等不了那么久。以眼下的情况来看去天竺是最近、最方便的。”
“天竺有什么好纸,就那种贝叶经用的?”汪子华对于天竺能否造纸很有疑虑。
高汉笑笑不予解释,如果没记错的话,早在七世纪末、八世纪初,大唐高僧义净就在天竺见过人造纸,并且还记录在《南海寄归内法传》里,不管是天竺自制的还是唐人贩运过去的,总之那边有就是了。
实在不行象雄就有这方面的人才,自己找他们用古法造,喜马拉雅山南面可以说是植物资源有的是,随便使。
高汉找到丹巴要人去天竺,如果有可能就在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