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的英国公使肯定不会放任不管。
其实英国人也想返还一部分条约赔款,当然这不是良心发现,因为整个《辛丑条约》中赔款的部分,拿大头的不是英国人,也不是法国人,而是俄国人。眼下红色风暴席卷欧洲,英国人巴不得给俄国人添堵,上眼药。
其次就是,美国人做的不地道,美国在赔款份额之中,比英国人少,比法国人也少,比德国人更少,而俄国人的赔款份额是美国人的四倍。加上那些年老毛子不断侵吞清朝的土地,在华夏人眼中,成了一等一的恶人。要不是老毛子赶在英国人前面,拉仇恨值,当初日俄战争时期,东北的不少军官也帮着日本人。
英国人好不容易摆脱了华夏第一大仇人的角色,自然看不惯美国人的做法。
这时候想买好来了,当初打仗的时候,怎么没见美国人来劝架?
加上华夏对英国人的仇恨值也不低,当初英国人发动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然后一发不可收拾,拉着法国人干慈禧,拉着俄国人,拉着小日本……
总之,坏事做尽的英国人也知道在华夏他们不受待见。
好不容易有一个机会,让英国人可以缓和一下关系的机会,却让美国人抢先了。英国人能不怒吗?
再说了,英国古板的思维,后知后觉,总觉得跟着美国人屁股后头,不太光彩。习惯当大哥,对于做小弟,政客们是非常抵触的。
于是,民国政府一直和英国政府沟通《辛丑条约》部分不符实际的多算军费和利息,被英国人用种种理由给拒绝了。可这是仅限于外交层面,当初顾维钧在英国担任民国驻英公使的时候,也推动过高层之间的谈话,结果是不了了之。
这次教授们在上海一闹,虽然动静不大。倒是一个不错的契机。
当然也可能是一个麻烦,因为英国人的性格向来是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夏寿田不介意给曹锟普及一下外交层面的战略眼光,当然因为民国实力太过弱小。再怎么战略先进,获胜的几率也近乎于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