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舍不得,但离别的日子还是很快就到了。
连守信回三十里营子的时候,给六郎带来了许多的衣物。两个月后就入冬了,五郎现在带的那些夹衣显然就不够用了。连蔓儿又在府城的大绸缎庄又买了些尺头,请了裁缝来,为五郎和鲁先生又裁制了几套衣裳。
出发前的晚上,一家人都坐到很晚,连蔓儿又将五郎的行李检查了一遍,然后又将跟随五郎进京的小厮和管事们叫来,又重新嘱咐了一番。最后,一家人坐在一起,又叮嘱五郎要小心身体、多吃饭、勤加衣等。
除此之外,他们还谈论到了别的事。
“……若是鲁先生能进翰林院,就留在京城。那以后,你应该可以来回跑一跑,两下都能兼顾。”连蔓儿小声对五郎道。
“我也希望能这样。”五郎点头道。
京城毕竟不是南面诸府,离辽东府还不算太远。如果鲁先生留在京城,还正好是翰林院,那么五郎可以跟着鲁先生,一年之中来往几次,也不算艰难。
而除了正事,五郎这次进京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
“……并不着急,不过是先看看,了解了解,如果有好的铺面,就盘下来。就算不能就开烤鸭店,留着咱们自己用,或是租出去,都很好。”连蔓儿又对五郎道。
前两天,她们在大成银号又存了一笔银子,换成的大额银票都给了五郎。这次进京,虽然有沈六照顾。但是或许有需要打点的地方,这个打点,除了为五郎自己,还有为鲁先生。连蔓儿将这些都考虑到了。再有就是,如果机会合适,还可以拿这些钱去盘下一两个铺面。
沈城的烤鸭店如今已经颇有了一些名气,连蔓儿打算,第二家烤鸭店,就建在京城。
第二天,一家人起了一个大早,先送鲁先生和五郎到沈家聚齐,然后,又送沈家的车队出城。沈家这次进京祝寿并送沈谨进宫,自然声势浩大,不说送别的亲友权贵如何塞车夹道,就是城中的百姓,也几乎倾巢而出围观。
连蔓儿随着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