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集上去了两趟,又往县城里去了一趟,主动订货的就上了门。
除了酒楼和那些大户人家,订货的人中还有为数不少的小贩。这些小贩从荷塘买了鲜菱角和鲜莲蓬,提了篮或者担着挑走街串户。将菱角和莲蓬的加上两三文的价格卖出去,以此获利。这些小贩的目标销售人群多是那些小户人家,手里有些余钱。这些人家一次买的不会多,也就是少少的尝一尝鲜。小贩们也很灵活,比如说鲜菱角也不必整斤的卖,人家挑上一小把,他们也肯称了卖。既方便了大家,他们也因此赚了钱。
“新鲜的菱角。新鲜的莲蓬莲,御赐/石牌楼连家荷塘出产的菱角、莲……”
一时间,城镇的大街小巷。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叫卖声。
连守信还和五郎往府城里去了一趟,给沈家送去了一车的鲜菱角、鲜莲蓬,还有鱼塘里挑的最肥的鲜鱼。
沈家并未将东西作价,而是回了许多的礼回来,并说好了日期,让连守信再送一车去。据说,沈府的那些女眷,都极喜欢鲜莲蓬和鲜菱角。
“六爷在家没?”连蔓儿就问五郎。
“在家,……六爷对鱼倒是平常,鲜莲和菱角他挺喜欢的。”五郎就道。
鲜莲和鲜菱角在这盛夏吃。味道清香不说,还最能清热消暑。
“那小胖那?”
“他都喜欢。”五郎就笑了,“还跟我抱怨,说是在家不能出门,特别想看咱家荷塘现在是啥样。……还问了大花、大胖和小胖……”
连猫猫狗狗都问到了,这沈小胖也真是。连蔓儿不由得莞尔。
鱼塘和荷塘的出产都卖了一段时间,这天傍晚,一家人就坐下来清理账目。
“鲤鱼卖了一千二百斤,草鱼卖了八百斤,鲫鱼卖了四百斤,白鲢鱼是七百斤,花鲢鱼六百斤,桂鱼三百斤……”连蔓儿将每天记录的账目合计起来,“一共收入折合银是五十七两八钱。”
连蔓儿又将当初开挖荷塘和采买鱼苗的账目拿了出来,和小七计算鱼塘和养鱼的各项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