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吗?
青瑶从书里知道,自从靖难之役后,朱允炆取消了藩王制度。被朱棣刺激过度,认为藩王是国家祸乱的根源,认为武者也是国家祸乱的根源,朱允炆原本就是生在深宫,被儒家彻底洗脑过的崇儒皇帝。
靖难之役后,朱允炆更加重视儒家教育,儒家说的好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亲师,全是教人尊敬皇帝的,敬畏皇帝的,朱允炆认为,只要人人都懂儒学,人人都遵孔孟,那大明的江山将永固。自己也将成为拱手而治的圣君。
不可否认,朱允炆做到了拱手而治,因为他真的把治理国家的大权交给内阁,这个内阁在朱元璋时期没有什么权利,只是一个顾问机构,不左右皇上的权利。但建文之后的内阁权利,随着朱允炆的拱手而治,权利日益壮大,到了朱允炆之后的皇帝,内阁可以说是架空皇权。
在青瑶看来,其实内阁这样架空皇权也好,起码可以避免一个皇帝昏庸,就导致国家混乱不堪。毕竟内阁的阁老都是读圣贤书的儒家,经过层层考试,都是人精啊!而且内阁不是一个人的机构,而是几个人的机构,相当于现在的常委,这样的机构处理国家总比一个皇帝不靠谱来的可靠多了吧?
事实上,这些儒家太过理想化了,都认为治理国家只要将孔孟之道普及,人间将都是乐土,哪里还需要武将?军士?那些都是祸乱国家的根源!
所以,他们面对蒙古鞑子,不作为,给他们抢,所以,大明的军队日益腐败,哪怕有人提出要重整军队,也会被人质疑,你是不是在穷兵黩武?是不是在祸国殃民?是不是存了想反的心思?
还有,所有朝廷文官全是经过十年,甚至几十年寒窗苦读而来,从芸芸学子中脱颖而出,而那些军户中的武官全是世袭制度,那些人一出生就是千户,百户,几品的官秩,跟文官得到品级艰难相比,也太不是一回事了,所以,哪怕就是一个七品县令,也看不起五品的千户,还有一种想践踏的心理。
所以,文官集团掌握了朝廷,对武官那是实行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