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在三十年代初期表现出来前所未有的强势,而这种增长势头一时间竟然是看不到尽头,国内的经济专家们一个个都是放出豪言,中国的经济发展能够保持这种势头至少十五年以上。
尽管这种通过政斧强行干预而提升起来的经济发展速度有着众多的缺陷,比如通货膨胀,国民的收入表面上增长了许多,但是物价的上涨使得国民收入的增长效果等于零,某些地区甚至是有些倒退的现象,这种情况在越发达地区体现的越明显。
最能体现物价上涨的无疑是发达地区的房价和地价上涨了,以上海为例子,这个亚洲最发达的城市的房价在二三十年里上涨的速度和上海经济发展的速度几乎是成正比的,以上海GDB中心汇东新路周边为例,这里集中了国内外众多大型企业财团的办公地点,而附近也是形成了上海最早的集中高档住宅区域,一套五层公寓里的一套公寓在二十年代早期开价不过三万元左右,然而到了1935年的今天,价格高达十万以上,几乎翻了三倍还多,而距离远一些的读力小栋洋楼,价格基本都是高达数十万以上。
要知道这个年代的华元可是非常值钱的,一个普通工厂的工人工资也就是十元到十五元之间,而收入较高的知识分子群体,比如普通中学教师的收入会有五六十元,这个收入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一家人的收入,受限于人们的认识形态,这个年代女人绝大部分都是不会出来工作的,家庭收入基本就是靠男主人一个人支撑,当然这种情况不但是中国这样,其他国家也都一个鸟样,这年头男女平等这个词大家都在说,但是谁也没去做。
在这样的人均收入水平下,那些市中心动辄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豪宅自然不是普通人能够住的,这就跟后世里的普通美国工薪阶层买不起上东区里的公寓一样。而距离汇东新路远一些,普通的独院包含正房数间,厢房数间,占地约半亩的普通宅院要价大概在千元左右,而这个价格对比一战时期的价格,足足上涨了四五倍,那时候买这样的一栋房屋顶多也就两百元左右。